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新时期区域经济新常态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性

来源:经济管理文摘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12

【作者】:admin
【关键词】:
【摘要】:引 言 自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了新时代最具有研究价值的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在十九大的报告当中,对“新时代”的特征进行了准确的表述。报告当中

引 言

自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了新时代最具有研究价值的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在十九大的报告当中,对“新时代”的特征进行了准确的表述。报告当中明确提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同时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从报告的内容来看,十九大对新时代的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作出了高度精炼的概括,而这些时代特性在经济领域的规划与研究工作当中有着非常大的价值。鉴于上述政策背景我们可以看出,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不断地以新思路全面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形成科学化、系统化、具有时代特性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使区域协调发展走向可持续化、规范化、全面化的发展轨迹当中。在下文中笔者将对此进行展开论述。

1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特性

1.1 区域之间经济差异呈现不断缩小态势,但绝对差异有所增加

在国家当中,不同区域之间必然会存在一定的经济差异,这是国家发展过程当中的必然趋势。随着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这种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会逐渐缩小,但不会完全消失。从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正在不断缩小,而绝对差异则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在这里笔者以2018年全国GDP情况为例,截至2018年底,全国人均GDP为63627元,从具体区域来看,北京市的人均GDP最高,为129462元,甘肃省最低,为26642元,最大区域差率可以达到4.86倍。从GDP的增长情况来看,我国的平均增长速率为7.14%,深圳市的增长速率最快,可以达到11.9%,辽宁省的增长速率最慢,为-1.4%,这两个区域之间的增长速率差值可以达到13.3%[1]。通过上述分析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不同区域之间会长期存在着经济发展的差异,这也是我国在新时代经济建设过程中一种典型的新常态特征。因此在未来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工作当中,我们要科学认识这种差距,通过科学的手段来对其进行精确的调控处理。

1.2 城市群全面发挥整体形态作用

现阶段,我国城市群的规模和形态发展日益完备,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以及川渝城市群成为我国经济形势的引导性区域[2]。在经济新时代的驱动作用下,这些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呈现不断扩张的姿态,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进一步增强,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自“十二五”以来,我国中西部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大幅提升,许多城镇区域陆续进入现代化城市发展进程当中。从这些区域经济的发展形势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主要模式,是城镇区域新增人口的重要载体之一。

1.3 经济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经济新常态给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崭新的变化契机,其中最为典型的变化就是经济带的形成。现阶段,我国已经形成长江经济带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推动作用下,这两个经济带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最重要的支撑,同时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看,两个经济带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交流的重要突破口[3]。通过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连接起来,使沿线贸易得到深化发展,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在未来将会进一步拓展我国经济的市场规模,充分发掘世界市场的潜力,为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策略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经济新常态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契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结合时代经济形势,继续贯彻落实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战略,使我国区域经济完成转型升级,同时要结合经济新常态对区域政策和区域规划进行优化更新,最大限度地缩小经济政策单元,增强区域经济政策的精确程度,推动地区之间经济合作的力度,最终实现对区域发展总体格局的全面优化,提升区域发展的协调程度,使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从具体措施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全面贯彻落实以城市群作为发展核心,经济区域合作为重点的区域空间开发模式,使区域空间的开发工作面面俱到,通过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方式,使城市群的主体形态作用得到强化和提升。另外,还需要建立并完善城市群协调发展机制,提升我国主要经济带的建设速度,同时需要对区域发展战略支点进行更新和优化,提升我国城市群的控制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使区域开发工作呈现强大的活力。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需要持续不断地推进工农业的升级和转移,使农业转移人口向市民化方向发展,从根源上消除城市化发展进程当中的阻碍,解决城市化发展进程当中的难题,使城市化的管理理念实现根源上的创新。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城市化建设进程当中的政策扶持力度,使大型城市、中小型城市以及城镇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力度,进而打造一个有利于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5]。另外,相关部门还要提升人口管理制度改革的层次和水平,使人口在城市化建设进程当中实现稳定合理的流动趋向,将资源环境承载力打造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推动区域内部国土资源开发体制的完备。最终实现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同发展机制。

2.1 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体制和区域政策体系的科学性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体制的优化,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让区域经济发展完美契合于市场的发展形势,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区域的整体经济政策当中,应当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使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综合性的指导,提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布局能力,最终形成一种完善的区域政策体系。同时,我们还要重点关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立法层面上的工作,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体制得到法律角度的保障,并且要对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管理体制与利益调节机制进行全面而系统的优化,在宏观层面上提供更为完备的保障。

2.2 通过多层次区域空间布局体系来优化区域开发格局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们要充分发挥城市群和经济带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核心城市→城市圈→城市群→经济区”的区域空间建设体系[4]

朗读是理解文章和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因文而异,积极探索朗读的方法,根据不同文章的不同特点,从感悟语境、抓住语气词、把握人物对话等方面入手,让学生感受朗读的乐趣,掌握朗读的技巧,使学生通过朗读习得更多的语文知识和能力。

2.3 进一步完善城市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1.1 病例选择 选取辽宁省肿瘤医院2007年2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晚期三阴乳腺癌患者133例。纳入标准:①年龄范围:18~75岁;②淋巴结或手术病理组织经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确诊为三阴乳腺癌;③分期为Ⅳ期;④均为接受一线治疗(GP、GT、TX、NP);⑤前3个月未接受化疗;⑥无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异常;⑦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和随访记录完整。

2.4 充分发掘海洋资源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海洋对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促进作用日益凸显。因此,我国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作中还要充分了解沿海地区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状况以及产业结构状况,遵循以海带陆、陆海协调发展的原则,对海洋经济的总体布局进行全面而细致的优化,最终形成结构清晰、定位准确的沿海经济区域开发格局。另外,在海洋经济的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还要重视沿海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使海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是观之,西洋哲学数百年来所研究的真理,不能跨出佛一代五十年间所说的法门之外。又,西洋哲学今日所论决的诸说,均存在于千年以前,由此来看,释尊的活眼卓识出乎□□人的意外,谁不赞叹!使东洋古学复兴而并非只是西洋□□学□,岂有视之为野蛮愚法而废弃之理![注]拙稿:《哲学馆创立の原点——明治十七年秋、井上圆了の东本愿寺への上申书》,《井上圆了センター年报》第19号,2010年9月,第20页。

总 结

本文当中笔者结合具体经济形势,通过区位分析理念,从整体和细节方面同时出发,对经济新常态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分析,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战略,旨在于通过此次研究分析,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使我国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在经济方面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李姗姗, 孙久文, 李爱民. 新常态下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领域与机制研究[J]. 中国物价, 2015(1):36-39.

[2] 张可云. 新时代的中国区域经济新常态与区域协调发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8, 114(03):103-109,157.

[3] 高丽娜, 宋慧勇. 新常态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创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7(7).

[4] 于合军. 新常态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考[J]. 理论视野,2015(9):27-29.

[5] 程文明. “新常态”背景下的新疆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 2016.

文章来源:《经济管理文摘》 网址: http://www.jjglwz.cn/qikandaodu/2020/0512/339.html

上一篇:新区规划构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以雄安
下一篇:区域经济空间相关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经济管理文摘投稿 | 经济管理文摘编辑部| 经济管理文摘版面费 | 经济管理文摘论文发表 | 经济管理文摘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经济管理文摘》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